【讲好扶贫故事】山路弯弯写深情 ——记县政协驻芷药坪村“尖刀班”队员黄长德


因为一次工作调动,今年54岁的黄长德的扶贫轨迹从宣恩南端跨越到了北端。从沙道沟镇药铺村“第一书记”到万寨乡芷药坪村“尖刀班”队员,尽管村子变了,所面对的老百姓也不一样了,但对于黄长德来说,一直没变的是对扶贫工作的赤诚之心。

“不论是在哪儿扶贫,最大目标是为老百姓们做实事,哪怕自己力量有限,也像苔花一样努力开放。”对于一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黄长德早已适应从机关到田间的生活,心中所想便是能真正让贫困村发生变化。

一杯中药,一种责任

2017年8月19日,宣恩决战贫困500天誓师大会后,时任县财政局副局长的黄长德主动领命前往沙道沟镇药铺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

从理财岗位上与数字打交道,到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打交道,黄长德不仅要完成身份的转变,更要克服的是身体上的不适。早在调到财政局前,他就患了一种在医学上称之为“重症肌无力”的疾病,经常浑身乏力,疼痛难消。

药铺村海拔较高,气候湿润,加之地理交通不便,组与组之间全靠步行。进村后,黄长德每天手里都会拿着一杯泡好的中药入户。有时白天走访时间一长,中药药性变质,黄长德喝过后,还被抬进过医院。身体恢复后,黄长德又回到村里。村民让他多歇歇,黄长德总说,“村里发展要加快,不能歇,毕竟庄稼不等人啊。”

通过外出学习,黄长德与村支“两委”确定村里发展油茶产业,还邀请州农科院专家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正当村里3000亩土地即将种上油茶时,去年11月,一纸“任命”让黄长德从村里回到城里。

出于对身体及各种原因的考虑,黄长德被任命为县政协专门委员会主任。正当家人们都为黄长德的身体“松口气”时,到任县政协上班后的第十天,黄长德提出了前往联系村万寨乡芷药坪村担任“尖刀班”队员的想法。

“机关里需要年轻人维持运作,我熟知扶贫工作,我下村没问题。”就这样,今年2月,黄长德带上自己的中药瓶,又来到芷药坪村。此时,黄长德心中不仅谋划着芷药坪村的扶贫开局工作,还牵挂着药铺村山坡上的油茶长势如何?

一面交接联系,一面融入学习,两种工作状态,在黄长德身上汇成了一种扶贫责任。得知后来去的药铺村“尖刀班”稳定做好后续产业发展,黄长德感到放心和欣慰;而面对自己在芷药坪村包组的工作开展,黄长德又感到了压力。

芷药坪村是万寨乡茶叶主产区之一,全村共有2522亩茶叶,基本实现人均一亩特色产业,“造血”动能充沛。村级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基础设施改善提升,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路”和“水”。

一根竹棍,一份牵挂

黄长德包组的15、16组是村里路况最差的。以往村民们出行就只依靠狭长的泥巴路,有茶叶卖也只能背着背篓走出去卖。“必须修路!”黄长德明确这个想法后,开始一户一户与村民做工作。因为病情加重,他出行得靠着一根竹棍支撑,尤其走山路时,竹棍更是不离身。

16组村民陈玉祥一开始不同意修路,怎么也不让挖机从屋前院坝经过。黄长德得知后,上门做工作,既讲政策,又说道理,前前后后去了8次。“看到老黄拄着竹棍做工作,其实也都是为了我们好。”陈玉祥最终同意修路。

为了修路,涉及拓宽改道的30余户老百姓,黄长德家家户户都去了5次以上,弯曲狭长的泥巴路上留下了他的脚印和竹棍。今年这条路变身成为标准砂石路,路宽了,来回跑的汽车也多了起来。

路修好了,修水池就方便了。贫困户安传恩多年来“望天吃水”,生活十分不方便。黄长德通过入户了解,在吃透“一管清水进农家”的政策后,鼓励他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修建10立方米的一个蓄水池。如今,安传恩一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放心的水。

办好群众最想解决的事情,黄长德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而他也将这份信任化作了牵挂。村民郭翠英的儿子小云(化名)在县城上高三,每次入户黄长德都难以见到小云在家。为此他特意叮嘱郭翠英去县城看孩子的时候一定得一同看看。

几个月前的星期天下午,郭翠英到县城给黄长德打来了电话说去看看小云。黄长德接到电话后,立马赶到学校,找了一家餐馆,请郭翠英母子吃饭。本来因为家庭原因内向的小云由此慢慢向黄长德打开了话匣子。“你是家庭的希望,你在学校必须好好读书,有黄伯伯支持你,希望你来年考个好大学!”一番话里,黄长德既像朋友,又像长辈,给予了孩子动力。

黄长德常说,很喜欢村民称呼自己为“老黄”,因为这代表着一种亲近,也是进村扶贫工作的一种乐趣。“把我自己融入到老百姓的家庭里,我来村里就算没有白来,做的事儿就算没有白做!”

记者:刘亚丽

通讯员:向路

责任编辑:田长英

值班总编:孟英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