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构建交通大格局 赋能经济添活力

宣恩:构建交通大格局 赋能经济添活力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近年来,宣恩以构筑“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和“接南纳北、承东启西、内畅外联”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重点,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打通交通节点,优化公路网络,疏通“毛细血管”,全县九个乡镇实现“1小时交通圈”,以大交通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千师营村,地处宣恩县万寨乡与恩施市三岔镇交会处,距离石心河仅两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71户1325人。两地未通路以前,村里人想要到河对岸,很是不便。

“那时候桥没通,我们要从河上面走路到河里,坐船(过去)再爬上顶,早晨天不亮就要去,直到晚上才回来。”万寨乡千师营村党支部书记谭斌仍清晰记得往年过河赶场的经历。

多年来,宣恩县万寨乡和恩施市三岔镇隔河相望,仅有石心河渡口供两岸群众过往,车辆通行需经三岔——恩施——宣恩——万寨绕行,极大的阻碍了两地经济活动往来,修桥成为两地人民共同的心愿。

2016年横跨恩施市三岔镇与宣恩县万寨乡的石心河大桥顺利完工,作为省道S232鸦荆线的控制性工程,石心河大桥全长320.5米,概算总投资3356万元,它的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了万寨至恩施州城的公路里程,也有效的带动了周边烟、果、畜、茶等产业的发展,千师营村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借助当地自然资源与交通优势,千师营村积极引导村民由“单一化发展”向“多元化经济”转变,按照“两组一特色”的规划,发展茶叶面积813亩,桃子、李子、枇杷等特色水果和蔬菜共计400亩,培育特色养殖基地80余亩。

路通了,产业活了,直接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游,游客逐年增加。村民廖光荣,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利用自家房屋,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从232省道通了之后,客源也很好,恩施的、宣恩的,知道我们的基本上都会到这个地方来。”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廖光荣十分高兴。

 像千师营村一样,全县293个行政村(含17个社区),实现以城镇为中心、乡村为基点,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砂石路的出行网,九个乡镇“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村村通客车”持续保持100%全覆盖。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使公路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出行品质的“引擎”,群众也因路得福。


“我们已经跑了五六年的车,现在路好了,基本上各个村都有这个车。”村村通客车司机田万银告诉记者。

“家家户户基本上都通路了,打个电话,乡村客运就直接在家里来接,赶场之后可直接坐客车到家里,出行很方便。”村民郑晓明说。

十三五期间,宣恩抢抓战略机遇,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全力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8.032亿元,推动建成宣鹤高速(宣恩段);新(续)建国省道项目9个,建成公路102公里;实施农村公路2807.5公里、公路安防1596.8 公里、危桥改造28座。境内已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动脉、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分支、村组道路为血络,干支相连、内畅外连的交通网。

“十三五期间,宣恩将交通建设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相结合,向上争取项目,向内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先行保障。”宣恩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永成说。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十四五”时期,宣恩将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和各项公共事业大幅改善的契机,立足城镇化、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谋划交通项目,拟构建“一纵两横一支线一联”骨架高速公路网、县内“四纵两横”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县内“三环”公路网,进一步完善路网建设,乘势而上,推动宣恩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宣恩通联记者 于露露 蒋秋铭 倪雷 通讯员 谭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