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道沟镇鱼泉村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相邻,虽说风景如画,却改变不了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自身发展滞后的现实,于是,当地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然而老支书明顺平一直坚守在村子里,与贫困较上了劲儿,自己老了鼓励儿子干,儿子病了,动员孙子干,祖孙三代把实干精神薪火相传,接续发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清晨的鱼泉村,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芳香,76岁的明顺平老人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明顺平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早上五点多钟起来,就逛,就在这边打望。
1994年,由于上了年纪,老人从村支书职位上退了下来。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种点地,生活似乎少了乐趣,如今他在家种了一亩多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明顺平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种点儿菜,干得动就拔一下草,几棵苞谷就种在土豆地里面的。
整地,除草,老人把亲手开垦的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回想起当年带领村民开荒辟地的日子,老人脸上抑不住兴奋。
明顺平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那边全部是田,都全部变成水田了,今年都还种的有。那上面那个就是坡改梯,有些地方还能看得到痕迹,一层层的直到那面的山脚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当时不到20岁的明顺平也紧跟号召,带领村民组建“三制”专班,与大山较劲儿,开辟良田。
明顺平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我们上山就是240人,一起抽的是300人。歇、吃、住都在一起,粮食都是生产组给“三制”专班送来的。
刘必有郑卯妹夫妇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他走到哪里都是一把长镰刀背着的,实干精神,他实干精神扎实。
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和热情,明顺平带领村民坡改梯、旱改水,新开垦出500亩良田,为鱼泉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顺平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改革开放的时候,按总人口,一个生产队,先划到生产队的有多少田土,那就按照生产队的总人口,一个人几分,就那样分下去了。
1994年,52岁的明顺平从村支书职位上退下来,谁来接他的“班”,成了全村百姓的大事。这时村里有人提议,让明顺平的儿子明官军接任。
田元庆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我们这里人才很少,他比一般人能干些,有能力些,我们都还是支持他。
明官军 沙道沟镇鱼泉村村民:我说首先开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就干,没通过我就不干。
明顺平的儿子明官军是否接任了鱼泉村村支书,继续带领村民谋发展呢?明天请继续关注三代人的坚守系列报道二。
记者:谭双石 杨孟星
编辑:贺敏 钟建辉
审核:孟希承 贺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