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日前表示,据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三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毛盛勇指出,目前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世界银行提出的相关标准比较通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至100美元之间,即年收入3650到36500美元。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统计局测算得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就是一个明证。当然,相较于我国13亿多人口的庞大体量,3亿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是有点少,占比仅约为23%。此外,有学者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加上高收入群体,估计占到全部人口的34%左右。因此,虽然我国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未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在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面,也存在较多争议。比如,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标准换算成人民币为“年收入2.5万-25万元”,很多人对此质疑:按最低线来看,只要月收入2083元就是中等收入群体了?实际上,月收入2083元,除了看标准之外,更要看月实际支出情况。显然,在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的大城市里,月收入2083元远远不够一个人最起码的生活所需。因此,尽管月收入2083元一定程度上符合世行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但我们也不能机械地直接将其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看待。其实,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数据测算,也是最低线,我们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更何况这一标准出台也有很长时间了,世界各国发展状况不同,也不好一概而论。
类似的吐槽甚至争论,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高度关注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一方面,不能否定目前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比如2017年全国超过23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调增幅度平均超过10%;22个省份调整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在8%左右;至少有23个省市出台了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掩盖不足,要看到目前的短板,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不够大,一些增收措施还停留在纸上,并未充分落实到行动上等问题。另外,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在路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收入分配领域表现得相对突出。
目前世界上之所以重视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最主要原因是,中等收入群体庞大,就能对社会利益冲突产生较强的缓冲作用,自发调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当然,中等收入群体越大,释放出的消费能力也越强,因此还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就是人们常常讲的橄榄型社会。反之,如果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很大,中等收入群体很小,则呈现出哑铃型社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稳定发展。所以,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这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接下来,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仍然需要多种改革措施来推动,并把经济蛋糕进一步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之中。这不“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举措,还要有实打实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健康发展的措施。
编辑:钟建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