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坪的“警察故事”

“做官先做人,为警先为人。”这是朱宗明在县公安局工作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在驻沙道沟镇栏杆坪村扶贫,挂在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多走访,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自全县成立“尖刀班”驻村扶贫,朱宗明主动要求上“前线”深入扶贫,3月13日便安排到沙道沟镇栏杆坪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刚到沙道沟镇栏杆坪村,朱宗明感到压力很大,栏杆坪村是沙道沟镇最大的村,组别最多,户数最多,人口最多,国省道间矛盾纠纷最多。刚到之时,情况不明,用朱宗明的话形容,晚上天天失眠,白天抓着时间点吃饭。经过几个月扎扎实实的工作,朱宗明用人民卫士的刚毅在扶贫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警察故事”。

“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5月18日,笔者在栏杆坪村看到朱宗明正在书写工作总结。从3月到现在,已用完了两个工作笔记。都说字如其人,翻开朱宗明的笔记本,字迹铿锵有力,写满了每天走村入户的具体情况。朱宗明做事也是井井有条,资料分门别类。翻看朱宗明所整理的存疑户、边缘户的佐证资料,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该户的基本情况,并附有主要原因、综合意见、调查笔录、图片资料来佐证。

在谈及凝聚“尖刀班”所有成员力量时,朱宗明很形象地说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朱宗明一直都严格要求自己,他基本每次任务都是第一个完成。既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抓落实,又争取其他队友的最大支持,开创和衷共济扶贫路的生动局面。加强思想政治及制度建设,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开碰头会,深入学习精准扶贫政策、相互汇报当天的工作,营造出赶学比超的氛围。以身作则,带领干部群众一同为村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朱书记的微信步数每天都是2万多步”

微信步数,是朱宗明扶贫路上最好的见证。12组的黄青山是朱宗明每个星期必去的一户低保贫困户,通往他家的路程步行约40分钟。以往黄青山家里一直靠挑水吃,水源距离他家百余米。为解决此难题,朱宗明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找水源、搞协调、测量、铺设管道通通包揽其中。他始终用真诚与群众沟通,不摆“官架”,不说“官话”,与群众拉近距离,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宗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有效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4月28日的中午,为了节省开支,朱宗明带着尖刀班的一行人员搬运该村的健身器材。搬运中,朱宗明突感腰部不适,停下了步伐。为碰头会不缺席,他遂决定提前一个小时召开碰头会,会中疼痛的身上直冒冷汗,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刚好遇五一放假,他就在宣恩中医院住院治疗了两天,医生建议他静养几天,他想着任务重,“尖刀班”的队员们,村里还有那期盼的眼神,没有休假毅然决然地赶回村里。

“朱书记是村里的调解人”

朱宗明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不忘开展法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了解掌握当地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处置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如该村两兄弟为一点地亩闹矛盾,长时间未能达成协议。朱宗明亲自出面来做调解,最终两兄弟握手言和,签订协议。

在帮扶好贫困户的同时,朱宗明作为“尖刀班”班长还谋划着栏杆坪整村的发展。该村危房改造、水、电、路项目有序推进,每天都有安排进行督办。值得一提的是2组老百姓自行调解矛盾修产业路,在全村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产业等发展有三: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百柚;二是能人志士带动群众谋发展;三是通过劳动力输出,增加就业。

“扶贫先扶志。”该村张某某在该村是出了名的混吃混喝,以在工地上做零工为生。他是朱宗明的一户贫困户,最初走访入户基本找不到本人,只能通过打电话取得联系。在详细了解其情况后,如今被纳入危房改造的对象。朱宗明多次走访入户或打电话,对其做深刻的思想工作。劝告他要有生活目标,不能仅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张某已在福建打工赚钱,还经常主动打电话给朱宗明表达如今的充实感与幸福感。

“扶贫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我们必须要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下一步扶志是重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将结合出彩系列活动评选,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多走访、多交流,将老百姓的思想也要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朱宗明如是说。

通讯员:梁阿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