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尚”“多元内涵”等让“清明”更“文明”

中新社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王祖敏)清明假期7日结束。随着殡葬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祭扫内涵的日益多元化,中国“清明”更加“文明”。

资料图: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殡葬管理所櫈子岐公墓首次设立“鲜花换取鞭炮”服务点,免费为前来祭扫不放鞭炮的市民提供鲜花,提倡推行鲜花祭奠。 苏高龙 摄

中国民政部7日发布通告称,在3天清明小长假里,全国180个祭扫观测点共接待祭扫民众977.7万人次,疏导车辆161.8万辆,共有10.7万人次参与服务保障工作,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内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清明节自2008年被纳入中国国家法定假日,中国也迎来了每年一度近4亿人次的集中祭扫高峰。记者从中国民政部获悉,近年来,中国清明祭扫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明低碳、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渐成主流。各地采用鲜花祭扫、植树纪念等低碳环保祭扫方式的民众明显增多,烧纸化钱、使用迷信低俗祭品的行为大幅减少,许多公墓实现了“文明祭扫、无烟陵园”。同时,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二是坚持弘扬主旋律。全国多地充分利用各类烈士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民众开展烈士公祭活动,缅怀烈士功绩,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节日内涵更加丰富。清明活动从单一的扫墓祭祖向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融入了追思先贤、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内容,将缅怀感念逝者与弘扬家训家风、传承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了清明人文内涵,使清明节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促进和谐的重要载体。(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