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意——记沙道沟镇布袋溪村“尖刀班”成员陈泽维

云上宣恩报道(记者 刘亚丽 通讯员 李蓉 黄海)“陈老弟,你有心了!”11月11日一大早,沙道沟镇布袋溪村村民田清富刚起床就收到两大包冬衣。送礼的“陈老弟”是驻村“尖刀班”队员陈泽维,冬衣是他专程从自家挑选的近乎崭新的大衣和羽绒服。

暖身又暖心,田清富对陈泽维满是感激,如同布袋溪村老百姓对陈泽维的感情一般——这感激,是陈泽维用心换来的。

2008年,陈泽维从州邮政公司退休,他主动申请驻村参与扶贫工作。在此后的12年里,他的脚步遍布恩施州3县市6乡镇12个村,走访过的村民有3500多户。12年里,他做了两次手术,摘掉了胆囊,右眼失明。时光让他背驼了、脚步蹒跚了,却从未让他扎根农村的初心褪色半分。“只要我还能站着,我就会在村里站到全州脱贫的那一天!”

一次握拳 誓将恩情报大山

1952年5月,陈泽维出生恩施市太阳河乡的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姊妹八个,他排行老四。童年给他的记忆只有一个字:穷。

“没有鞋子穿、没有粮食吃,冬天双脚踩在结了冰的路上都能流血。”陈泽维回忆从前,仍不忘当时的窘境。“后来改革开放,米缸里有余粮了,棉衣也穿得厚了。”

“那个时候看到穿着制服的干部在村里帮着父母搞生产,就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已年过古稀的陈泽维说起儿时的梦想,记忆犹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8岁起,陈泽维就成为了乡里的一名老师。1972年,他通过招聘成为邮递员,与邮政结缘。也是在那一年,他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陈泽维说,当时他手握右拳宣誓,就在心里立下志向。此后,他勤恳敬业,从普通工人走上管理层。2008年,陈泽维从州邮政公司工会专职副主席退休时,州内一家房地产公司以5000元的月薪聘其任职,却被陈泽维婉拒。

“老陈,送上门的钱怎么不拿?”不少人说陈泽维傻。陈泽维却不介意,他的拒绝是因为另有打算。当时,州邮政公司在利川市白杨坝镇驻点扶贫整村推进。陈泽维得知后,主动报名要求驻村。

“我出生农村,穷苦浸泡了我的童年,如今我有能力有机会,一定要回到农村去。”陈泽维说,“最重要的是,我能有今天的生活,都是共产党带来的,我身为党员,这个恩,必须报!”

从农村走出去半生,陈泽维再次归来农村,不同的是青丝换成白发,他身背简单行囊,踏进了白杨坝镇丰庄村。“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我却总有熟悉的感觉。”陈泽维把这样的感觉称为“归属”。

经由村委会介绍后,陈泽维和丰庄村老百姓的命运开始交织。在驻村那两年,陈泽维穿坏了4双解放鞋,日记本上写满了村里老百姓的琐事。在他的推动下,丰庄村老百姓烟叶生产顺利,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那年腊月,天气很冷,村民们自发疏通烟田渠道,还轮流为大伙供饭。大家忙碌在一起,就像从前我的家乡……”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一幕,陈泽维仍会红了眼眶。也正是这样的感触,让陈泽维心甘情愿把自己扎进了农村。

两次手术 情深难舍小山村

如果不是刻意提起,似乎很难将大高个子、带着眼镜的陈泽维与“动了两次大手术”的人联系在一起。

2013年,陈泽维的扶贫轨迹来到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龙马山村,这是宣恩县最偏远、资源环境最恶劣的村落之一。“7个村民小组,342户1170人,最需要改善的是基础设施。”

经过勘测规划,当年5月,该村启动村委会、卫生室、龙马山点小改扩建工程。而这时,陈泽维身体开始明显不适,腹部时常疼痛不已。一个周末,陈泽维回到恩施检查出胆囊长满结石,必须立即手术。

“快点手术,做完了我好回村里。”陈泽维有些急。但因为血压太高,手术风险高,得知需要住院降压再手术,陈泽维顾不得医生劝阻,带上几瓶降压药,直接从医院回到了龙马山村。

陈泽维放心不下村里正在施工的项目。“我要回去参与和监督,不然工期拖后一天,村里人就晚一天用上新卫生室。”  

忍着疼痛,五天以后,陈泽维血压恢复正常。在恩施爱民医院做了胆囊摘除手术,修养一周后,他又回到了龙马山村。2014年底,龙马山村整村推进通过验收。

2015年,根据工作安排,陈泽维需要“转战”到高罗镇麻阳寨村,离开龙马山村前,他放心不下村里一户因山洪摧毁房屋的村民,特意到长潭河侗族乡人民政府为其申请危房改造。

麻阳寨村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陈泽维到村后,迅速进入角色,利用邮政行业优势,在村发展电商扶贫站。2016年9月,在参与电商扶贫站建设过程中,65岁的陈泽维因过度劳累,在施工现场突然眼前一黑,额头“砰”地一声,撞在了货架铁角上,倒在施工现场。

“眼底血管破裂,必须手术!”“可以不手术吗?村里的邮站还没完工!”主治医师近乎“命令式”地将陈泽维推进手术室。

术后,陈泽维的右眼虽然外形保住,却彻底失明。满头白发的老伴在床前哭成了泪人,州邮政公司领导更是心疼不已,他们告诉陈泽维,别驻村扶贫了,回来好好休养!

“那怎么行,搞农村工作我经验最多,再说我还有一只眼睛啊!”陈泽维有些犟,怎么也不同意。“我要对得起我写的入党申请书!”

也是从这次手术后,陈泽维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左镜片没有度数、右镜片高倍度数。“右眼虽然看不到了,但是戴着眼镜能缓解不适。”正是这幅眼镜,见证了陈泽维无数个夜晚登记资料的日子,走访百姓问忧解难的时刻。

亦村亦家 绿叶对根的情意

立冬过后,陈泽维有些忙。沙道沟镇布袋溪村村民田清富虽然家庭困难,却不等不靠发展养鸡业。陈泽维得赶在天冷前,帮田清富把鸡圈修起来;6组的胡友香一家打工返乡后因屋顶未及时修缮,导致有缺漏,陈泽维要想办法找政策把房屋“补丁”补上;罗朝友家住半山坡上,几亩田土可能要纳入征地范围,陈泽维得多入户几次,做好政策宣讲……

村民的事,大大小小,陈泽维都放在心上。老伴开玩笑地“怨”陈泽维对待村民比家人还上心,他总是说“办不好,睡不着觉。”

春华染霜露,陈泽维早已不知不觉地把农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腾建功是陈泽维在麻阳寨村最牵挂的人。72岁的腾建功育有三子,却均患有残疾,一家人生活入不敷出,十分困难。尤其是腾建功本人患有牛皮癣,每到换季时就奇痒难忍,双腿被挠得血迹斑斑。

陈泽维看到这一幕心酸不已。他到州城医院寻医问药,为腾建功买回内服外用的药,还将自家的大衣和羽绒服都给腾建功送去。

“你就像我自己的亲人一样。”腾建功看着陈泽维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动不已。那年秋天,腾建功稻田丰收,他执意要给陈泽维送去40斤新米。陈泽维知道,这份盛情是腾建功的心意。他收下了米,又悄悄在腾建功的口袋里放进去一百元。

2017年,陈泽维驻村的第十年,他受命来到了沙道沟镇布袋溪村驻村扶贫,成为“尖刀班”一员。此时,陈泽维已经66岁,是“尖刀班”里年纪最大的人,却又是最有干劲的那个人。

布袋溪村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在700米,村里的主导产业一直是空白。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该村明确了冬桃为长效产业。

“冬桃三年挂果,老百姓要短期有收益,还是得想法子。”陈泽维多方征求意见,最终认为中蜂养殖可行。在州邮政公司的牵线搭桥下,获得12万元资金用来免费为村民发放蜂桶。

村民姚少学因两个孩子读高中、大学致贫,听说免费提供蜂桶发展中蜂养殖,他第一个举起手赞成。很快,他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去年他养蜂收入达到7万元,甩掉了穷帽子。如今,布袋溪村发展中蜂近500桶,村民都说这份“甜蜜”离不开陈泽维。

从闭塞到发展,从落后到前行,布袋溪村是陈泽维参与并见证脱贫的第12个村。“待在农村,我是充实的,也是满足的。”陈泽维总说,农村孕育了他,他就必须用这一生来好好回报村民。

记者手记:

12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而对于68岁的陈泽维来说,12年是回归农村的眷念,是奔走村寨的不悔,更是忠于初心的信仰。

在本该享受安逸的年纪,陈泽维选择去农村吃苦,有人说他傻;在身体手术未愈本可安心养伤时,陈泽维执意要回到驻点村工作,有人说他犟。不图功名,不为利禄,陈泽维在退休时选择“再出发”,他用自己的身影为笔,饱醮着党员的那份初心,在广袤农村上抒写着赤子情谊。

大山为伴,村寨作家。陈泽维一心为村民办实事,一心为村子谋发展,崎岖小路上、青瓦木檐下,何处不是他的脚印与话语。他不是迁徙的候鸟,他早已成为扎根山乡的一棵树,用绿叶诠释了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责任编辑:田长英

审核: 蒋秋铭 孟英豪

值班总编:孟希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